在製藥工藝中,各種設備層出不窮,濕法混合製粒機是近年來發展的比較快的一種固體製劑製藥設備,工藝上把混合、製粒兩步工藝合在一起,既節約了時間又滿足了GMP要求,減少了交叉汙染,提高了效率。
早些年,由於濕法製粒工藝在製藥行業的運用十分的廣泛,幾乎所有的固體藥劑都要用到這一技術。因此,對濕法製粒技術的研究和相關設備的研發也受到藥機行業的重視。
濕法製粒是在藥物粉末中加入液體粘合劑,靠粘合劑的架橋或粘結作用使粉末聚結在一起而製備顆粒的方法。據介紹,濕法製粒能夠使粒子具有良好的流動性,在藥物的輸送,包裝,填充等方麵容易實現自動化,連續化,定量化;防止由於粒度,密度的差異而引起的分離現象,有利於各種成分的均勻混合;防止操作過程的粉塵飛揚及在器壁上粘著,避免環境汙染和原料的損失。
此外,在製藥工業片劑生產中,濕法混合製粒機的應用,提高了生產效率,節約了勞動成本,使得片劑生產更趨於科學化和穩定。由於濕法混合製粒機與壓片機配套使用,致使全年濕法混合製粒機的銷售量有較高的市場。
由於濕法製粒的產物具有外形美觀、流動性好、耐磨性較強、壓縮成形性好等優點,在醫藥工業、食品工業等領域應用最為廣泛。但不適用於熱敏性、濕敏性、極易溶性等特殊物料的製粒。20世紀50年代,濕法製粒技術在製備中藥片劑、衝劑時應用最多。
隨著現代製劑發展的要求提高,濕法製粒的傳統工藝存在著明顯不足。主要表現為:所用輔料常局限於糖粉、澱粉、糊精等。其中糖粉有明顯的吸濕性;澱粉遇酸、堿,或在潮濕及加熱狀態下,均會逐漸水解而失去膨脹作用;由於糊精對某些藥物的含量測定有幹擾,故有時不宜作填充劑;傳統工藝常以對浸膏比例、浸膏稠度等的經驗性判斷來確定輔料用量,影響了製劑的質量控製標準;對吸濕性藥物與輔料,若用濕法製粒技術製備顆粒,顆粒會被擠壓在一起,出現黏連、條狀軟材、黏網等現象,製得的顆粒過硬而溶解性差,質量不穩定等缺陷。
為此,國內研究人員采用正交實驗法對降糖衝劑(無糖型顆粒劑)所運用的可溶性澱粉作賦形劑、甜蜜素作矯味劑的工藝進行了研究。結果認定,以中藥清膏∶可溶性澱粉∶甜蜜素為1∶2∶0.025的配比方案為最佳製粒技術參數。用單因素和正交實驗篩選生脈飲顆粒的處方工藝,結果表明,以稀釋劑為乳糖-微晶纖維素-三矽酸鎂(12∶5∶3),黏合劑為5%的聚維酮(PVP)溶液,攪拌時間為150秒為佳。同時,以吸濕百分率為指標,篩選不同的輔料,並進一步對其流動性和臨界相對濕度進行評價。結果認定:選用微晶纖維素為輔料製成顆粒,不但提高了製劑的穩定性和流動性,也提高了該膠囊的溶出速度。
醫藥行業對製藥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,濕法製粒技術自然也需與時俱進,隻有更高效、更環保安全的製粒方法才能被市場應用。研究人員發現,將動態、靜態幹燥相結合的方法,即二步幹燥法運用於濕法製粒的幹燥工藝中,可使製得的濕顆粒幹燥周期縮短,生產效率提高。但是市場發展是變幻莫測的,濕法混合製粒機必須保持自身的優勢,不斷改進不足,加強技術革新力度,才能使其更好的應用於製藥領域。